
Mission Cornor
宣教的呼召

從約瑟的故事來看跨文化宣教
劉孝勇院長
創世記當中,特別是三十七至五十章的經文內容,主要記載了一長段約瑟的故事(中間也穿插了猶大和雅各的事蹟)。讀約瑟的故事,常常讓讀者怵目驚心,感動非常,也熱淚盈眶。這本聖經中的第一書留下了十個toledoth1(意思是—來歷、後代、記略),這十個字不但為創世記帶來文學上的分段,也為這卷書的信息定調。整卷書最後四分之一的內容記載,是這樣開始的—「雅各住在迦南地,就是他父親寄居的地。雅各的記略(toledoth)如下……約瑟十七歲,與他哥哥們一同牧羊。他是個童子,與他父親的妾辟拉、悉帕的兒子們常在一處。約瑟將他哥哥們的惡行,報給他們的父親…」(創37:1-2) 這不是挺奇怪的嗎?這裡一開始是「雅各的記略」,讀者大概會以為之後的內容會介紹雅各生平,或至少是雅各的眾子吧?如果要介紹雅各的眾子,應該是從長子流便開始吧?想不到,大部份敘事焦點竟然落在雅各第十一個兒子約瑟的身上。約瑟這個喜歡作夢和擅長解夢的人,差一點就喪命在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們手中。後來,被賣到埃及作奴隸,又在作奴隸時,被主母栽贓誣陷,下在監牢,嚐盡人間的辛酸和悲苦。想不到這位來自巴勒斯坦的奴隸,竟能為埃及法老解夢,在法老和他眾臣僕眼前顯出了極大的「聰明和智慧」2,也讓人看出約瑟對神的敬畏和信靠,以及神的靈在他裏面的奇妙3。當然,高潮迭起的約瑟故事,是在他與家人,特別是與曾經迫害他的哥哥們相認之時達到高峰。約瑟的確是從巴勒斯坦地被帶到埃及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無疑地,他是一位跨文化宣教士。他從自由人變成奴隸,從奴隸變成罪犯,從罪犯變宰相,差不多走遍了人生的高山和低谷。這位寄居異邦的約瑟,是否能啟發我們一些「跨文化宣教」的思考呢?我想 — 是的。
首先,參與或是有志從事跨文化宣教的人,需要查驗神的旨意和使命。作了埃及宰相的約瑟和兄弟相認的時候,說過一段話:「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裡自憂自恨。這是神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生命。」4從人的遭遇來看,約瑟被親哥哥們企圖謀害和背叛、出賣及淪為奴隸,的確是慘絕人寰的悲劇。他完全對「跨文化宣教」沒有任何的認識,沒有任何的預備和經驗。一切的遭遇是神藉著苦難引導他,呼召他,讓他明白人生的遭遇源自神的使命,許多事情的背後有著神美好的旨意,這旨意的「目的」—是為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免得眾家人受到大饑荒的摧殘而滅絕。每個基督徒也從神的聖道中,領受了主耶穌的使命—「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直到地極,作主的見證」,「傳主的福音」。主差遣的使命只有臨到約瑟、彼得、保羅這些人嗎?他們只向自己的同胞或活在同文化中的人傳福音嗎?難道他們沒有跨文化宣教嗎?這些聖徒以及我們眾人所領受的使命,難道不是「叫人信耶穌」,保全許多人的性命,使他們「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嗎?
其次,不管在什麼處境下,約瑟保持與神親密的關係,時時信靠神,愛慕神,敬畏神;他也把握機會,好好服事人,盡心盡力地服事。有志從事跨文化宣教的弟兄姊妹們,好好地觀察約瑟吧!他留給了我們很好的榜樣。相信他碰到困難或被人惡待的時候,「他必不怕兇惡的信息,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詩112:7)他常常來到神的面前,活在神的面前,以致於他可以不害怕試探試煉臨到(波提乏的妻子和他的兄弟們),也可以在位高權重的人面前從容不迫(埃及5法老)。這與神的親密關係,令他看 神所創造的每個人都如此尊貴(詩8:5),願意盡心盡力地去洗每個人的腳,包括那些囚犯的腳,就像耶穌洗門徒的腳那樣。在波提乏的家裡,他的認真、謙卑、和熱誠為他贏得了「管家」的職份;在法老和他的眾臣僕面前,約瑟的敬虔、真誠、和關愛,使他高昇為全埃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對每位有志傳福音和作跨文化宣教的人來說,約瑟的生命見證是不是很美的提醒呢?
第三,在苦難中,仍然正面積極地看事情。神看所有的創造是好的,約瑟也看苦難是好的。我帶領了一群弟兄姊妹去中亞的吉爾吉斯坦這個國家,作跨文化短宣。這為期兩週的跨文化短宣行動,簡單地說,一時間短暫、事情繁多、語言困難、溝通不易、麻煩不斷。任何一種狀況發生,都會讓人打退堂鼓,萌生退意。為什麼在宣教工場服事的長期宣教士不打退堂鼓呢?為什麼我們這一群參與在這跨文化短宣行動的人,不甘脆結束麻煩,放棄算了?其實,從正面積極的角度看待事情,從神的視角來看苦難和挑戰,正是我們可以勇往直前的動力呀!瞧,約瑟在創世記要結束的時候,對那些既驚恐害怕又「俯伏在他面前」的哥哥們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5(創50:20) 創世記的讀者不會忘記,當上帝用六日創造萬物的時候,祂看所造的「是好的」6,所以約瑟看他的苦難也是「好的」,這乃是動用上帝的視角以及被提昇和塑造過的靈命來看的。整個創世記從開頭(第一章)到結束(第五十章),不管中間發生了多少事(人犯罪、洪水毀滅世界、人生的高低起伏…),都被含括在「好的」「正面」的視角和觀點中。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保羅對問題層出不窮的哥林多教會,作出令人動容的勸勉 —「愛是恆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您覺得「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視角呢?
最後一點,我們從約瑟身上看見基督,他為我們指向了基督。約瑟承擔苦難,行走在神預備的心意中;基督也要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天天跟從祂。古代教父Ambrose在解釋約瑟與哥哥們相認的那段經文時(創45:4-5),曾經提到:「多麼奇妙的兄弟情誼!…基督就是如此赦免他兄弟們的罪,並說出,一切如此發生是源於神的帶領而不是人的罪惡,因為他並不是被人送去死地,而是被 神差派來救活人命。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也就是在聖潔上遠超過祂兄弟們的這位,我們還能看到什麼其它獨特的意涵?祂在十字架上,為所有的罪人呼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7所有想要傳福音,作跨文化宣教事工的肢體,你們就像受苦的約瑟一樣,把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所賜下的赦罪之恩,帶給你們所服事的人。你們乃是基督的使者,天國在地的大使;不論你們去到哪裡,或做什麼事情,天國的疆界和基督的救恩就隨著你們的腳蹤臨到那地、那國、那民。感謝讚美主!願所有的跨文化宣教士們,以及所有傳揚基督福音的信心勇士,咱們一起向前奔跑,為主而活,一起榮耀見證主的名!
本文取自於北美華神季刊 15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