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在我們結束了吉爾吉斯10天與土耳其2天的短宣之後, Tina劉主任帶著我、惠賢、華揚,與另外兩位隊友文娣和忻梅,及帶隊的馮老師先後在突尼西亞的首都突尼斯機場匯合後,隨著導遊和司機踏著夜色,進入突尼斯城,開始了為期十天的嶄新的訪宣旅程。
感謝神,在我們啟程前的幾個月當中,馮老師已為我們做了多次的關於北非及這個國家的文化、歷史、宗教,以及「行走禱告」的培訓和教導,讓我們探訪之前就對這個國家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感情,也很早就開始為這個國家禱告了。
感謝馮老師精心和豐富的安排,突尼斯大陸上的七天中,我們一路從北向南,再向西南,再從西一路向東直到傑爾巴島。我們沿著古羅馬時期所留下的歷史遺址,特別是基督教曾在這片土地上所留下的印記而前行,時間異常緊湊,幾乎每天都在輾轉(請參見上面行進圖)。感恩的是,每天晚上馮老師都會召集我們對當天的所見、所聞及所感,做分享和禱告;最寶貴的是他總會將第二天的行程用文字形式提前發給我們,介紹即將探訪地區的歷史及人文情況,並將禱告的要點逐一列出來,這對第一次來這裡的我們頗有幫助。
一、突尼斯大陸的歷史古跡探索與文化觀察
第二日早餐後,馮老師和導遊便帶我們深入突尼斯的老城區麥地那(Medina),一個像迷宮般的街市。狹窄的小巷裡佈滿了商店和攤位,有各種手工藝品、傳統服飾、香料和當地美食,漫步其中,能感受到它過去曾經的繁榮與活力。突尼斯城的地標性建築,羅馬天主教聖文森特·保羅大教堂和聖奧利維亞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Vincent dePaul and St Olivia of Palermo)就矗立在街區,教堂內部的壯觀讓我看到這個國家教會生活的興盛,殉道者聖奧利維亞在突尼斯向異教徒和穆斯林傳福音並為之殉道的傳奇故事令我倍受感動。
突尼斯的街邊咖啡館文化不僅是一道風景,更是這個國家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反映了當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方式和文化習慣。而且在這一文化中,女性的身影日益顯著,打破了傳統上對穆斯林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女性們在咖啡館聚會、交流,或是與朋友一起用餐,展現了她們在公共生活中的參與和獨立性,這種現象體現了突尼斯社會對女性角色的認可。
突尼斯豐富多元(包括阿拉伯、柏柏爾、法國等)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使得突尼斯在對待宗教和社會生活時,展現出一種相對寬容和開放的態度,這對我們的宣教工作無疑是個契機。願神繼續在這個如此開放的城市動工,能差派更多的工人進入這個工場,為主得地得人! 在麥地那街區用過午餐後,我們去參觀了歷史上著名的迦太基考古遺址。它不僅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曾經的北非最大城市,它也是兩位神學家、拉丁教父特土良和居普良的故鄉,還有許多姐妹在這裡為主獻上寶貴的生命。迦太基不僅是 2-3 世紀羅馬非洲行省的教會中心,也是羅馬非洲最重要的基督教中心。這裡曾主辦了多次會議,其中包括 419 年鑒定聖經正典的會議。這個遺址保存了來自不同歷史時期的廢墟,如腓尼基、羅馬、汪達爾和拜占庭,包括安東寧浴場(Antonine Baths)、圓形劇場(Amphitheater)、羅馬別墅和比爾薩山等,這些遺址無不都在訴說著那段厚重的歷史,以及神曾在這裡的偉大作為。願我們後來者能繼承羅馬時期那些偉大殉道者的遺志,願他們用鮮血撒下的福音的種子,能繼續在現今萌芽。
第三日我們參觀了坐落在懸崖上,曾被《國家地理雜誌》選為「十大浪漫小鎮」之一、有「小希臘」之稱的西迪布賽德 (Sidi BouSaid)。近賞 Ennejma EzzahraPalace 内部的極盡奢華和音樂藝術的登峰造極;遠眺這個美麗浪漫的「藍白村莊」,不禁為這個美麗的小鎮而感歎,更相信這是天父的世界,神必得著這地!
我們繼續向南,首先參觀了巴杜博物館 (BardoMuseum),這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原為鄂圖曼土耳其的皇宮,1888年改作博物館,以收納了羅馬時代的馬賽克作品著稱,展示了古迦太基和突尼斯其他羅馬遺址中精細而保存完好的藝術作品。接著,我們便向西南方向,前往杜加古城(Dougga)(古名圖加),這是突尼斯首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要考古遺址之一,被譽為「北非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小城」,坐落在一座陡峭的山頂上,俯瞰著周圍的山谷(被稱為羅馬的“糧倉”)。此城曾是腓尼基和羅馬兩個國家的首都,在羅馬和拜占庭時期曾繁華一時。此城擁有許多壯麗的建築,包括二世紀的劇場、卡皮托利諾廟和已有 2200 年歷史的努米底亞陵墓阿特班,無論遠眺抑或近觀,皆歎為觀止。站在劇院的舞臺上,我們實在抑制不住,用這首《耶穌恩友》來讚美我們的主!
在西元 3 世紀,突尼斯現代區域中記錄了強大的基督徒存在。西利亞納地區,包括杜加古城,似乎有幾個建立穩固的團契。在羅馬崇拜虛假神明的基礎上,這裡也有著聖經信仰的傳統遺產。感恩早期神在這個城市中的巨大恩典,求主繼續興起更多願意為主獻身的信徒,再次興旺這裡的基督福音!
第四日,我們沿著海岸線繼續向南參觀了幾個沿海城市,其中之一是恩菲達(Enfida)。在法國保護國時期(1881-1956),包括許多法國天主教徒在內的歐洲移民來到突尼斯,帶來了他們的宗教習俗,恩菲達成為法國影響明顯的地區之一,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文化習俗也受到法國的影響,包括基督教機構的建立。在恩菲達,法國移民在農業開發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他們為歐洲社區建造了天主教教堂。法國殖民當局經常支持教堂的建設和天主教教區的設立,以確保法國移民有宗教崇拜的場所。
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大學城市蘇塞(Sousse),是蘇塞省的首府。作為該國第三大城市,蘇塞居民享受著因旅遊業帶來的資金流入以及蓬勃發展的紡織業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在恩菲達和蘇塞市中,都有考古博物館,市中心的幾個城區下面,還有追溯到羅馬時代的地下墓穴。在這裡,基督的信仰者秘密相會,有些人被殉道並被埋葬。曾經在這個地區上的教會充滿活力且數量眾多。而如今,教會正經歷著生存和增長持續的掙扎。蘇塞的麥地那是一處充滿異域風情和魅力的歷史文化遺址。它不僅展示了突尼斯豐富的歷史和多元文化,也為遊客提供了深入瞭解當地生活和傳統的機會。漫步其中,再次體驗迷宮般的巷道,每個轉角都有驚喜。各種手工藝品、傳統服飾、裝飾精美的咖啡館、麵包店和小吃攤隨處可見,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吸引著路過的遊客。探索這些小巷,既是一次歷史之旅,也是一次文化的發現。但因為要趕時間,我們只在此匆匆用了午餐,無暇深入探索。
午餐後,我們繼續向南,首先參觀了埃爾傑姆(EIJem)市的考古博物館,其中收藏著大量的雕塑、馬賽克、陶瓷和在城市郊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文物。緊接著,我們便參觀了著名的埃爾傑姆古羅馬競技場(El Jem Amphitheatre)。這是另一個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是突尼斯最著名的古代遺跡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羅馬競技場之一。競技場建於西元230 年至 238 年間,反映了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風格和工程技術,也見證了突尼斯歷史的發展與變遷,展示了古代羅馬文明的輝煌與複雜。競技場一度可容納 3萬到 4.5 萬名觀眾,是古羅馬時期的主要娛樂場所之一。
雖然建築本身恢弘壯麗,但在這片巨大的石砌空間裡,想到這裡曾上演的“娛樂”場景,血腥味兒、歡呼聲、哭喊聲交織著,令人不寒而慄!導遊還特別介紹了專門給君王及達官貴族的特殊通道,可見,從古至今,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所謂的人類文明不過是冷酷、自私和虛偽的面具而已!這個競技場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一面鏡子,人性在這裡被赤裸裸地展現出來,人類是何等需要主耶穌的救贖!
第五日,我們向西首先進入開羅安(Kairouan)市,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片繁榮景象。開羅安(Kairouan)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是北非最重要的宗教聖地之一。在這裡,我們參觀了由阿拉伯人於西元 670 年所建的開羅安大清真寺,也稱為烏克巴清真寺,是北非最古老的清真寺。它僅用了一年時間便建成,但又經歷七次修整和擴建才有今天的風貌。當時它被建立的目的是在北非傳播伊斯蘭教,它被稱為「永恆的伊斯蘭燈塔」。
儘管開羅安被譽為聖城,但它在突尼斯人心中卻是最不理想的居住或工作地點之一。它被認為是保守到了落後的程度,也被稱為「絕望之城」。在這裡,我聽到了眾多的失喪靈魂內心的哀嚎,求主憐憫拯救!
我們繼續向西南行進兩小時後到達斯貝特拉(Sbeitla),這是另一座古羅馬城遺址。它在古代是一個繁榮的城市,以其保存完好的羅馬建築而聞名,特別是其宏偉的廟宇和公共建築,如卡比托利神廟、廣場、浴場、劇院等,展示了古羅馬城市的佈局和建築風格。斯貝特拉是羅馬非洲行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基督教在該地區傳播的一個中心。在拜占庭帝國時期,斯貝特拉仍然是一個繁榮的城市,直到它逐漸衰落。所拍攝到的這些堅韌、頑強又鮮活的生命,讓我從斷壁殘垣和滿目瘡痍的廢墟中看到了希望。它們能在乾旱與貧瘠的環境中生長,正如我們的信仰,雖然歷史悲愴,風雨常侵,但卻常在最黑暗的時刻中帶來最深的光亮。每一片綠葉,每一朵花開的瞬間,都是對未來的信心與期許,就如信仰中的盼望一樣,我們堅信即使在最嚴酷的環境中,生命與希望依然能在神的恩典中生長!
繼續向西南行進,傍晚時分,我們終於抵達沙漠綠洲托澤爾市(Tozeur)。美麗的城市風貌,令人心曠神怡,旅途的顛沛勞累頓時煙消雲散。托澤爾市周邊有四個著名的綠洲,它們分別是:內夫塔(Nafta)、雪碧加(Chebika)、塔馬澤(Tamerza)、米代斯(Mides)。這裡擁有 1000 多公頃的椰棗林,登高而望托澤爾地區仿佛茫茫大漠中的一塊碧玉。何等感恩,這個綠洲區正是周邊地區水源的供應站!
第六日的早上,我們首先前往小鎮內夫塔,又乘馬車參觀了附近的擁有 20萬棵椰棗樹的椰棗園。椰棗又稱為「陽光的手指」,香甜可口,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來源。椰棗的香氣與棕櫚林的清新,令人絲毫感受不到這是一個沙漠地區,真是無比震撼。沙漠玫瑰石,是沙漠特有的產物,每一個花瓣都晶瑩剔透,異常美麗。
內夫塔也是一個朝聖中心 ,有很多清真寺 。我查過,這裡大約有過 24 個清真寺和上百名修士,全年都有從國內外而來的朝聖者前往,可見人的內心是何等空虛!
坐落在山谷中的陽光城堡雪碧加綠洲,仿佛瑶池仙境。沿著山路拾階而上,仿佛置身在山水畫卷中。山路的盡頭是一個小小的瀑布,清泉匯成溪流,這些水源在沙漠中彌足珍貴。從山裡出來時經過小鎮,行進中一晃而過的學校和臺階上的幾個學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也正因為這一眼,讓我對這裡的孩子們有了牽掛和負擔。希望未來還有機會能進入這個小鎮,與他們有更近距離的接觸。
塔馬澤綠洲,被沙丘環繞,是撒哈拉沙漠與綠洲文化的交匯點。米代斯綠洲,獨特的峽谷風光,猶如天然的畫廊。這裡也是《英國病人》等電影的拍攝地。
「在曠野必有水發出,在沙漠必有河湧流,發光的沙要變為水池,乾渴之地要變為泉源。」(以賽亞書 35:6b-7a)這些沙漠中的綠洲不僅僅是自然奇觀,更是生命的泉源,給人類帶來了生的希望。當我在路旁拍攝到這個打水的女人,便想起那個撒瑪利亞婦人。主耶穌不曾忘記那個婦人,而神所賜的這一片沙漠綠洲,更體現了我們的神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愛,我們又怎麼可以忘記這些異教徒。希望有更多的弟兄姐妹們願意為這一片土地獻上我們的愛,幫助他們找到能讓人永遠不渴的生命活水!
第七日的早上,我們再次啟程,從托澤爾綠洲區開始一路向東,奔赴傑爾巴島。當我們穿過世界第三大鹽湖 (Chott Djerid)時,我以為只是在沙漠中,其實不然,我們正行駛在一個面積廣達五千平方公里的突尼斯最大的鹽灘上。乾枯的湖面鋪滿厚厚的鹽層,陽光強烈時可看到海市蜃樓 。我們從西向東穿過這巨大鹽湖 ,便到達撒哈拉沙漠之門杜茲(Douz)古城,我們在這裡稍作休息,感受沙漠地區的駱駝和頭巾的特有文化。導遊希望在經過柏柏爾人村馬特馬塔(Matmata)前,可以在塔爾馬澤爾特(Tarmazert)山上的古老咖啡店休息一下,但不巧,咖啡店關門。儘管沒喝到咖啡,但走在藍天白雲下的古老山城中,回眸俯瞰茫茫曠野,能感受到神的愛就在這裡。
很感恩,我們可以進入馬特馬塔(Matmata)的阿馬茲格人(Amazigh) (柏柏爾人)的村落,親身體驗和瞭解他們的穴居生活。屋子的門口都有不少宗教的標記和裝飾品。屋主正巧不在,導遊便找到屋主的女兒帶我們進來,並招待我們品嚐了當地的燒餅和薄荷香茶。屋主的小外孫女漂亮、聰明、可愛,對我們這些外來者似乎並不陌生,與我們玩得異常快樂。老師說,這裡的柏柏爾人與突尼斯其他阿馬茲格群體的不同之處在於男女之間的社交互動。在馬特馬塔,男性將女性視為生活中的平等夥伴,認為男女有同樣的工作權利。這種社會動態與其他社區的習俗形成對比,反映了馬特馬塔阿馬茲格人獨特的文化觀念,似乎與現代文明並不遙遠。 從村子出來後,在不遠處的鎮上看到了學校,剛離開時對小女孩兒的擔憂稍稍減退些。求主憐憫這個柏柏爾人的家庭,藉著一批又一批的基督徒的到訪,能瞭解真理,認識這位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從異教勢力的捆綁中解脫出來。
我們在這個叫圖堅(Toujan)的山頂小餐廳用餐,茫茫曠野中的這個美麗的小站,讓我不禁聯想到電影《龍門客棧》,品嚐烤羊肉時,還有些失神……想想覺得很好笑。
走到這裡 ,我們便完成了突尼斯大陸上所有的行程。感謝神,這一路上的震撼、感動與牽掛,都裝進了我的心房,尤其在回來後的這一個月中,當我重新去回顧和整理的時候,不但沒有減少分毫,我的心反而被裝得更滿,也更重了。
二、與傑爾巴島禾場工人的對話
我們到達傑爾巴島 (Djerba)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在一個非常古老的酒店中安頓下來後,在馮老師的引薦下,我們與當地的同工 W 相見,我們一起在附近的餐館中用了晚餐。酒店厚重的大門和巨大的鑄鐵鑰匙都在告訴我們這個酒店的歷史悠久,這也是十天中停留最長的一個酒店了。在這幾天裡,我們主要的任務是與當地禾場工人,以及當地家庭對話,以面對面更深入地了解他們在當地的服事情況,以及當地人的文化與生活。
北非內地會的工人們大都集中在這個島上,他們各有不同的分工,但每週會聚集,一同敬拜和團契,我看到這是一個有異象、有秩序、有激情的團隊。第二天,我們就先去拜訪了當地工人領袖 I&S 夫婦,瞭解了一些他們的宣教策略和目標,以及他們肯留下來,並讓孩子接受當地教育的理由。他們堅定的信念,以及願意為主放下美國優越的生活,甘願在這裡做無名的戰士,實在令我欽佩!
之後,我們去了語言學校,在那裡我們遇見同工 M。在我們分成兩組跟不同的語言老師學習當地語言後,M 跟 W 一起陪同我們去一個當地人 Najua家裡學習當地文化和烹飪,女主人非常好客健談,我們在廚房與她一同做飯、一起洗碗,我們有很美好的時光。願主的救恩臨到這家。
午餐後,我們又去探訪了工人 W 的朋友一家。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家庭,父母都失語失聰,無法用語言交流,但神的愛能超越語言、文化,甚至宗教,通過她的女兒,還有手勢、表情,甚至身體的接觸、擁抱等, 我們將愛傳遞給他們,那天午後的互動竟然可以如此溫暖,並一同在外面用了晚餐。感謝主,讓我們藉著與他們一家相處的機會,向他們傳達神的愛,在我們走後,他們還是希望可以一直跟我們保持聯絡,這讓我看見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
在島上的最後一天,W 帶我們去附近一家餐廳吃了一頓很好的早餐後,又給我們半天自由活動時間。晚間,馮老師安排我們與一對年輕工人 J&I 夫婦在餐館座談。這個弟兄已經在北非服事了八年。他 26 歲時,很意外地跟著一個短宣隊來到肯尼亞,但這次短宣讓他經歷到神的大能,神使用他的禱告醫治了一個重病的患者,從此便走上長宣的信心之路。據他介紹,他在肯尼亞兩年半所服事的村子是無水、無電、無網的。後來他們轉移到突尼斯,三年前,他在那裡遇見了前來短宣的現在的妻子,如今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剛一歲的可愛的兒子了。從他們的經歷中讓我親眼見證了神對祂的僕人奇妙的帶領和豐盛的恩典!交流當中,神不僅讓我看到這些當地工人在艱苦環境中為福音所做的擺上,更讓我看到他們生命中的踏實、謙卑、順服與堅定的信心。
三、個人信仰反思:宣教士的生命與品格
通過這次的近距離接觸,我發現這些禾場工人其實都是些極普通的弟兄姐妹,他們並無超常的特殊能力或恩賜,甚至還有些笨嘴拙舌,他們也常會有軟弱,也會感到孤獨;他們也並不認為自己是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壯舉。就像兩年前馮老師在《基督教宣教史》課堂上,描述他在非洲那麼多年的宣教經歷時,那種平淡如水般的語氣,還有他沒有任何情緒起伏的面容,就像在談一件極普通的家常,那個畫面至今都很打動我。這讓我看到,一個生命成熟的基督徒,他們的信仰其實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而對這些禾場工人來說,宣教就是他們的生活本身。他們順服神的呼召,背井離鄉,扎根在一個陌生的國度,他們內心對神的忠誠、謙卑、順服與委身讓我明白了什麼樣的生命和品格方能承當起神的託付和大使命。
因此,結合本次短宣中所經歷到的一些團隊問題,以及我個人親身所經歷的一些事件,我不禁反思: 我的信仰生活如何呢? 我為什麼要去宣教?我的生命足夠成熟嗎? 聖靈果子的九項特徴我有幾個? 禾場的確需要工人,但我們的到來,是會對禾場有益還是有害? 我真的有足夠的愛和忍耐力與一個跟自己完全不同,甚至會傷害自己的人一起同工嗎?我是否願意接受任何神的呼召,成為祂手中合用的器皿,去成就祂的旨意? 我們去宣教,究竟是神的旨意,還是我們的個人計劃?……這諸多的問題,自從回來後便不停地在我的腦海中翻騰。我想,這些問題也是值得每一位希望成為或正在預備成為宣教士的弟兄姐妹們去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真的認識自己嗎? 我們的裡面有良善嗎? 我們的生命狀態真的能榮耀神嗎? 就在 11 月 9-10 日「北美華神」剛舉辦過《共同追求和睦》的講座, 那我們是否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究竟是那個 Peace maker? 還是那個Trouble maker 呢?
所以,這次短宣於我個人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外在的服事經歷,更是一次對我內在信仰生命的深刻挑戰與更新。没錯,神是要我們願意「去」的心,但我相信,神更要我們能與祂的性情有份,要我們能成為祂手中的傑作,成為祂手中真的很合用的器皿,成為祂的荣耀,不是嗎?!
正如以赛亞書 64 章 8 節所說:「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求主繼續陶造並煉淨我們,成為祂手中貴重又合用的器皿,成為祂的見證和榮耀! (2024/11/17)
本文取自於北美華神季刊 154 期